提起《国家文物事业发展“十三五”规划》,不少人可能会觉得这是份“高大上的官方文件”,离日常的艺术品收藏、投资有点远。但其实不然——这份规划就像给艺术品市场搭起了“四梁八柱”,从文物保护到流通规范,从大众普及到产业创新,每一条都在悄悄给这个市场“添柴加火”,让曾经小众的“艺术品圈”,慢慢变成了更多人能参与、敢参与的“热闹场”。
先说说最实在的——规划给市场吃了“定心丸”。以前玩艺术品,藏家怕买到“赝品”,投资者怕“流通没规矩”,连画廊、拍卖行都得摸着石头过河。但“十三五”规划里明确提了“加强文物鉴定、收藏、流通管理”,还推动建立了文物信息共享平台。这可不是空话:那几年,不少地方的文物鉴定中心开始对公众开放,普通人拿着家里的“老物件”,不用再找“江湖专家”,去正规机构就能查真伪;拍卖行也得按规矩公示拍品来源,要是拿“高仿品”糊弄人,监管部门直接亮红灯。有位藏家大哥说,以前他买幅近现代字画,得花半年时间托人查“传承记录”,现在打开文物信息平台,输入作品编号,前几任藏家是谁、有没有过展览记录,一目了然,“心里踏实了,才敢放手买”。
更关键的是,规划把“文物活起来”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商机。以前提到文物,大家想到的都是“锁在博物馆里的宝贝”,但“十三五”规划鼓励“文物资源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”——这一下,文物不再是“只能看不能用”的摆设,反而成了艺术品市场的“灵感源泉”。比如故宫,照着“十三五”的路子,把馆藏的瓷器、书画做成了文创产品,从书签到丝巾,从数字油画到VR展览,不仅让普通人能“把文物戴在身上、摆在家里”,还带火了“文物IP”的创作热潮。有位青年画家,照着故宫藏画里的山水意境,创作了一系列现代水墨作品,在网上平台展出后,很快被藏家抢空;还有文创公司,把出土文物上的纹样做成了艺术品摆件,既保留了文物的韵味,又符合现代审美,上市半年就卖了几十万件。这哪是“盘活文物”,分明是给艺术品市场开辟了一条“新赛道”。
规划还悄悄降低了艺术品市场的“入场门槛”,让更多人能“踮踮脚就够着”。以前想了解艺术品,得去博物馆、画廊,还得懂行话、有圈子,普通人望而却步。但“十三五”规划推动“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”,不少博物馆开始搞“云展览”“线上讲座”,打开手机就能听专家讲字画鉴定、看文物修复过程;甚至还有地方推出了“艺术品普及课程”,从怎么看油画笔触到怎么辨别瓷器真伪,掰开揉碎了讲给普通人听。有个刚毕业的小伙子,就是看了博物馆的线上讲座,对青铜器产生了兴趣,后来在正规平台买了件现代工艺的青铜摆件,慢慢开始尝试小金额投资,“要是以前,我连青铜器上的铭文都认不全,哪敢碰这些?”正是规划铺好了“普及路”,才让更多人从“艺术品旁观者”变成了“参与者”,市场的“人气”自然越来越旺。
现在回头看,《国家文物事业发展“十三五”规划》就像给艺术品市场“培了土、浇了水”——它定了规矩,让市场少了“乱象”;它活了资源,让市场多了“好货”;它扩了人群,让市场有了“活力”。也正是有了这份“基石”,后来的艺术品线上交易、文创产业爆发、大众收藏热才水到渠成。所以别再说官方规划“离生活远”,说不定你家里摆的文创、手里藏的小艺术品,都藏着这份规划给市场带来的“繁荣密码”呢。
声明:
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,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。